发布时间:2022-03-16 21:55:01 人气:658 来源:
未来纺织行业要发展.必须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要强化顶层规划与全面统筹,以产业集群数字化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数字转型与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利用东数西算等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生产力布局。推动设立国家数字化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聚合型平台,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扩大数字化覆盖面和渗透率。强化工业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全流程、全场景、全触点、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产品化与服务化。深耕产业场景,强化AI、VR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推进平台化设计、回收布料.精益管理、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柔性供应链。
要将产业发展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要以现代化、数字化、低碳化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长江流域2022年预计植棉面积为227.39万亩,同比减少9.6%,降幅较上期扩大7.6个百分点。该流域虽2021年植棉效益显著增长,但仍有4成农户徘徊观望,棉农植棉积极性依旧不高。受植棉劳动力短缺和棉花种植模式等因素影响,长江流域植棉面积继续萎缩。该流域调查户中准备减少面积的占总调查户的14.0%;准备增加面积的占7.4%;与去年面积持平的占37.8%。
黄河流域2022年植棉意向面积为289.02万亩,同比减少18.9%,降幅较上期扩大2.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省因种植棉花较其它作物费工费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影响降幅最大,意向面积同比减少34.8%,较上期扩大6.5个百分点。河南省植棉意向增长5.5%。主要是因为2021年籽棉交售价格上涨、植棉收入增加。该流域调查户中准备减少面积的占总调查户的17.4%;准备增加面积的占11.6%;与去年面积保持持平的占47.9%;仍有23.2%的调查户在徘徊观望。
2022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为4317.60万亩,同比减少0.2%,降幅较上期缩小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新疆意向面积同比增长2%,增幅较上期扩大1.4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意向面积同比下降18.9%和9.6%,较上期分别扩大2.5和7.6个百分点,内地棉农受比较收益低、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植棉积极性继续下降。被调查户中,准备减少植棉面积的调查户占总调查户的10.1%;准备增加植棉面积的调查户占9.0%;与去年植棉面积持平的占62.2%;植棉意向不明持徘徊观望的占18.7%。
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新疆棉区备耕工作陆续展开,棉农对种植棉花充满信心,预计植棉面积同比增加2%,为3757万亩。据调查,南疆棉区春灌已基本完成,用于春播的棉种、地膜、滴灌带等商品价格平稳,但土地流转费用较去年每亩增加400-800元不等,肥料较去年每亩增加120-150元,农药每亩增加30-50元,水费每亩增加30元左右,人工费每亩增加50元。各地政府积极组织棉农科学备耕,协调农资供应,确保棉花生产稳定进行。各银行也为棉农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棉农备耕资金充足,农贷资金预计3月下旬基本到位,各种农资储备也将与3月下旬补充完备。被调查农户中,与去年面积持平的调查户占比近九成,准备增加植棉面积的占7.1%,准备减少植棉面积的仅占2.8%。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我国纺织产业的突出特征。目前,产业集群地区的企业总户数超过20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万户;产业集群地区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集群经济已成为纺织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地区纺织行业就业人数超过800万人;纺织产业集群在稳增长、稳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收购纺织品库存行业:,必须加快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纺织产业集群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数字化的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是畅通经济循环、激活发展动能、增强经济韧性的强劲引擎。数据显示,84%的县(市)明确提出将数字经济作为未来转型的主要方向。纺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城镇,占到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45%以上,聚集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将集群发展融入区域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化解转型动力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具有更高效率。
当然,也要关注东数西算的政策机遇。集群发展、产业转移在与传统要素和市场需求变化相匹配的同时,也在与数据要素的汇聚、数据集群的发展相耦合。东数西算工程通过算力枢纽、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能够有力带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投资与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西部未来发展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的基础更加夯实。这赋予了西部更好承接中小企业转移的能力和更高起点建设产业集群的可能。